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和准备
1. 独立完成:诵读《蒹葭》,将注释中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完成课后练习三。
2. 6人为一组完成以下作业:
①搜索网络或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诗经》"六义"的相关文学常识,要求对"风、雅、颂"各写出1~2篇篇目,对"赋、比、兴"各以2~4句《诗经》中诗句举例。
②搜集4个树木花卉意象,并写出象征含义。
③每组列出一首小组成员都喜欢的流行歌曲。
设计目的:
1. 熟悉本诗,体会情韵。
2. 对诗经"六义"能举出具体例子,是在对基本含义有所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所以这项要求既让学生预习相关文学常识,又考察预习成果,并为课堂活动作铺垫。
3. 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本诗"蒹葭"意象并非单指芦苇植物本身,还可能具有丰厚的意义内涵。对课上展开对本诗意境的理解,做好铺垫。
4. 老师的作业会引发他们的疑问:"流行歌曲与《蒹葭》之间有何关系?" 小组成员在讨论共同喜欢的流行歌曲时一定会唱上几句,有些学生或许就会有所感受。更重要的是,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喜欢的歌曲链接到重张叠句的表达效果,也可以了解学生审美取向。
教师准备:
1. 检查作业,整理学生对"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法的举例,选择一些贴切的答案加入PPT。
2. 根据学生作业,准备好一首学生既喜欢同时又具有反复回环某段乐句/歌词特点的流行歌曲的mp3。
二、教学活动
(一)通过已学诗歌与女子服饰的类比,导入新课(2 min)
1. 引起兴趣
播放《在水一方歌曲》歌曲,呈现2张图片
图片内容:邓丽君身着旗袍、烫卷发的照;古代长袖罗裙的女子
> 教师预设 对所有人提问:大家一起说说这首影视歌曲取材于哪里?
> 学生预设 群体回答:《诗经》/《蒹葭》
2. 联系已学知识过渡
> 教师预设 描述:如果说清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新诗是一位身着洋装、脚蹬高跟鞋、带着墨镜、烫着卷发的中国摩登女郎,中国的古典诗歌则是一位长袖罗裙层层叠叠、头戴发簪、轻挪碎步的古代女子。
> 教师预设 联系已学知识导入:
我们在前一单元学习了现代诗歌。在学过的那些现代诗歌中,可以发现一个演变过程。诗歌的现代感越来越明显,古典韵味越来越模糊甚至消失的过程。毛泽东--词牌名和格式;徐志摩--古典意象,但融汇了西方诗歌的节奏、韵律、修辞和建筑美等;艾青、穆旦等人将新诗创作更进一步,向散文化自由诗发展,使诗歌具有金属般的质地与雕塑式风格;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