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背景&原因
(1)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
(2)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3)斯大林个人因素也起到某种作用。
2.形成
(1)工业化:1925年开始,优先发展_____。
(2)实行______,取消________。
(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_____,___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4)形成标志:1936年,________颁布。
3.经济方面的表现/特点:(1)实行单一的___,包括_____和_____。(2)实行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___的指令性_____。(4)主要以_____管理经济。
4.评价:(1)积极: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②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2)弊端: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考点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①二战后,_______弊端日益暴露;②_______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措施:①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a.用_____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牲畜;b.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c.开展大规模种植___运动;d.将拖拉机等卖给集体农庄。②工业:a.下放部分企业_____;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c.尝试推行__________。
(3)评价:①积极:一定程度冲破了_____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②局限: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目标不切实际且盲目,加上_____急躁,反复无常,最终失败。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背景:赫鲁晓夫改革造成混乱,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2)措施:①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___,__农产品收购指标,提高农产品__,放松对____等限制。②工业:经济改革重点。推行_____,注意运用_____,扩大企业____。
(3)评价:①积极: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有所提高,军事工业发展迅速。②局限:没有突破旧体制束缚,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与美国军备竞赛加剧,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①苏美军备竞赛加剧,苏联经济全面滑坡,苏联陷入危机边缘。②戈尔巴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