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以生为本,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分组讨论完成任务过程中,使学生从使用者转变成一个创造者,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
具体做法如下:
① 提问法-- 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探究法-- 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③诵读法-- 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④讨论法-- 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⑤悬念法-- 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⑥点拨法-- 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讨论法和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个人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的这堂课讨论方式较多,有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师生对话等。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指导思想:因势利导,当好"导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目标2是教学重点;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教学难点;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是教学关键点。)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忆一忆(回忆导入)(1分钟)(出示幻灯片1、2)
上节课,我们深入了解了作者及小说的创作背景,从整体上理清了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并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试着对玛蒂尔德形象分析作了一些旁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内容是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二)、读一读(研习心理)(15分钟)
人们常说"会看戏的看门道,不会看戏的看热闹。"《项链》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精巧的构思上,更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玛蒂尔德,看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光辉形象的。首先研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完成教学目标1)
师巡回指导、点拨
主要分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1、小说艺术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本文着力塑造的人物是谁?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的?主要采用了何种人物描写方法?(出示幻灯片3)
用得最多的,也是最典型的是何种方法? (出示幻灯片4)
2、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关键语句,并简要分析主要刻画人物的何种性格。
3、学生深入探讨后,教师归纳总结。 (出示幻灯片5)
(板书)心理描写:
A:第一部分 七个"梦想": 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上流社会生活。
B:舞会部分 四个"陶醉": 玛蒂尔德狂热兴奋,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C:艰辛部分 一个"回想": 玛蒂尔德虽并未彻底抛弃虚荣,但勇于承担责任,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自强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