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原因 领域 国家/流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概况 特点/意义 一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各国文化出现交流与融合,取得了共同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受到十月革命等社会变化的影响,出现了新的文学样式,即无产阶级文学。 文学 法国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 现实主义文学(交流与融合);无产阶级文学 美国 马克·吐温、杰克·伦敦、
德莱塞(《嘉莉妹妹》、《美国悲剧》);
海明威(太阳照旧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亚非拉 印度的泰戈尔(《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日本的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伊豆的舞女》) 无产阶级文学 前苏联的高尔基(《海燕》、《母亲》、自传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国的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 19世纪末,世界音乐迎来发展的新时期,音乐家们纷纷摆脱传统束缚,寻找新的艺术突破口,出现多种流派。 音乐 印象主义 法国的德彪西(《牧神午后》、《夜曲》、《月光》) 追求朦胧、飘逸的效果 表现主义 奥地利的勋伯格(《乐队变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华沙幸存者》) 注重表现自我和内部 新古典主义 俄国的斯特拉文斯基(《浪子历程》、《春之祭》 风格简约自然 / 美术 立体派绘画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弹曼驼铃的少女》、《少女雕像》、《有藤椅的景物》、《格尔尼卡》) 几何切面,有支离破碎的效果
(四)20世纪以来(中叶)
背景/原因 领域 国家/流派 代表人物及作品/概况 特点/意义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世界其他地区受西方先进文化影响,西方也从其他民族文化中寻求灵感;在交流融合中,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文学 愤怒的青年 / 脱离现实,很快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