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学设计第2页

看不出来吗?大家刚才找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注意的文字跟刚才正相反?刚才我们注意的是议论性文字,而这一次我们看得更多的是--作者的举例。作者举例有个特点:(如果学生看不出来,就引导看例子。)往往把两种意象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法是--比较法。如果我们要辨析两个相同的意象,比较法无疑非常实用。

1.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怎么"说",明白了作者着力阐述的"木叶"这个意象的奥妙。(配合画题目)。这也是文章的题目,但是,文章题为《说"木叶"》,作者仅仅是为了写"木叶"吗?

不是。作者选取古代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木叶"这一意象,来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好,那我把题目换一下,改成《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太大,不好懂,没有吸引力,平时不接触,引起不了兴趣......所以作者选取了诗歌语言中具有代表性的"木叶"这一意象,由一个意象切入说明一种文学现象,这种写法叫做--小切口、深分析。我们在作文中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2.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确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普遍现象,除了"木叶",还有很多。那位同学还能举出例子?

比如"月亮""月""明月"。这三个意象也是几乎一样,但是在诗歌中我们见不到"月亮",会见到"月",更多的是"明月",为什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明月有皎洁、光亮、纯粹、晶莹、玉洁冰清之意,更美好。

五.课堂小结、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阅读文艺评论的方法,了解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那么请大家课下完成这两项作业。

(出示作业)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