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实验过程、数据的处理,并得出结论。提高了对实验的分析能力和初步数据处理能力及协作交流能力。 经历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实验设计过程及小组内对实验设计方案的研讨过程,学习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的结论来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体会到科学研究在农业生产上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组和小组良好的合作、交流,培养合作、参与的精神。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根据控制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2)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影响外界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
2.难点:
(1)实验方案的设计。
(2)理解影响外界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
五、教学准备
(1)学生分为六人一组,每组确定一位中心发言人
(2)制作多媒体课件
(3)提前将叶片打孔,制作叶圆片
六、教学过程
1、 引入:
播放袁隆平超级稻首次亩产超过900公斤视频,学生观看。
通过视频,教师提出问题:袁隆平通过哪些方法提高了水稻产量?有什么科学依据?
老师提出其实水稻产量其实主要靠光合作用强度,那么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通过师生共同思考和讨论,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可能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光的成分(光质)、水分、矿质元素等。引出本节课的实验课题: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