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六国论 学案第2页

  赏读:应该记住别人好的方面,忘掉别人的过错,这样才能广交朋友。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等,皆不中。乃悉焚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年间,与二子轼、辙同至京师。欧阳修上其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诵之。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迁陈州项目城令。与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2.背景简介

  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根据;二是作者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作者撰写此文针砭时弊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战国时期,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六国纷纷割地求和,韩国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弥繁(  )  ②草芥(  )  ③赂秦(  )

  ④殆尽(  ) ⑤厥(  ) ⑥与嬴(  )

  ⑦洎(  ) ⑧暴霜露(  )

  答案 ①mí ②jiè ③lù ④dài ⑤jué ⑥yǔ ⑦jì

⑧p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