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准备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溶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
1918 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伯的合成氨方法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化工生产实现高温、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 1931 年,德国工业化学家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博施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哈伯首创的高压合成氨法,找到了合适的氧化铁型催化剂,使合成氨生产工业化,称为"哈伯-博施法"。2007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格哈德·埃特尔最重要的贡献是合成氨的机理研究。
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地感兴趣?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推进新课
[板书]第四节 氨、硝酸、硫酸
第1课时氨气的性质
[展示]合成氨工厂图片。
[新闻导课]据新安晚报消息:
一辆装有22吨液氨的槽罐车,在铜陵市某地发生泄漏,槽罐喷出的白色气柱有四五米高,发出的"哧哧"声一里开外就能听到,现场被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所包围。事发地点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仅500米,很有可能导致长江污染,须及时处置......